3D打印人體器官是生物3D打印的重要研究方向,但目前仍然處于早期階段,2018年1月16日,南極熊從極客公園獲悉,近日,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者透露,其團隊正在嘗試用 3D 打印技術制造類似人腦組織。并通過低溫冷凍技術解決了軟性組織在打印過程中的坍塌問題。
在醫(yī)療領域,已經有很多醫(yī)學團隊在嘗試用 3D 打印技術制造人體器官。通過病人自己身體的細胞,醫(yī)生可以用 3D 打印技術「打印」出相關器官,這對于那些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來說是好消息,移植器官在全球都是緊缺資源。
不過,3D 打印技術也并非無所不能。要想打印器官,研究人員首先要打印出一個器官的框架,然后在這個框架之中植入細胞。目前,由于 3D 打印只能使用剛性材料,所以也僅限于制造骨骼等較硬質地的器官。至于大腦或者肺部這樣較軟的人體組織,還不能用 3D 打印技術來制造。
326f06c84991439f798bfae16099187e.png (263.8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307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8-1-16 09:39 上傳
圖片來源:帝國理工學院
據帝國理工學院透露,學校的研究團隊正在研發(fā)一種新的方式,讓 3D 打印制造大腦等軟性人體器官成為可能。和剛性材料不同的是,帝國理工的研究人員使用的是一種復合凝膠材料。
但是,使用柔軟的材料來進行 3D 打印有一個難題:隨著層級的增加,底層容易產生結構性崩潰。所以,如果想要打印多層物體,意味著底層需要足夠牢固,來支撐「上層建筑」。為了解決這個難題,帝國理工的研究人員在過程中使用了低溫物理學,將新打印出的層級用低溫進行冷凍,使其足夠堅固,能夠支撐下一層級。當整個 3D 打印過程完成后,研究人員會慢慢將其解凍。
雖然目前已經有可能使用 3D 打印技術制作類似大腦的軟性組織,但離打印整個人類大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目前帝國理工研究人員使用的低溫技術,是通過 3D 打印機的托盤實現(xiàn)的,這意味著離托盤較遠的層級,可能在項目完成前就已經解凍了。另外,用于打印的材料質地越軟,其發(fā)生結構性崩潰的幾率也越大,尤其是在打印類似大腦這樣復雜結構的器官的時候。
來源:極客公園
|
上一篇:3D打印的青蛙腳:改善軟組織的抓握不足問題下一篇:長見識了!3D打印技術真實模擬女人生孩子全過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