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EFL生物3D打印與生物制造
當前,骨肉瘤(OS)治療中標準化療方案因缺乏能反映原生OS結構和細胞復雜性的模型,存在治療效果差、轉化差距大的問題。印度理工學院古瓦哈提分校的Biman B. Mandal教授團隊合作,利用雙擠壓3D生物打印方法開發(fā)了包含腫瘤和基質成分的體外OS模型,并引入人體仿生微流控生物反應器模擬動態(tài)腫瘤微環(huán)境,提供機械刺激,構建了TC - OS(Dynamic)模型。該模型通過改善藥物篩選敏感性,解決了上述痛點,相關工作以“3D bioprinted microfluidic based osteosarcoma - on - a - chip model as a physiomimetic pre - clinical drug testing platform for anti - cancer drugs”為題發(fā)表在《Biomaterials》上。
研究內容
通過繪制詳細的示意圖,結合3D生物打印技術和微流控系統(tǒng)的設計思路,研究了骨肉瘤的癥狀表現(xiàn)、腫瘤微環(huán)境的組成結構,以及腫瘤和基質生物墨水的配方構成與TC-OS模型的構建流程。結果表明,成功設計出包含腫瘤和基質成分的3D生物打印模型,可用于后續(xù)的抗癌藥物篩選研究。
640.jpg (193.23 KB, 下載次數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5-7-8 18:15 上傳
圖 1. 研究方案示意圖
運用流變學測試(如溫度掃描、振幅掃描、頻率掃描)、力學壓縮測試以及溶脹和穩(wěn)定性實驗等方法,對腫瘤和基質生物墨水的黏度、彈性、強度、吸水能力和結構穩(wěn)定性進行研究。結果顯示,兩種生物墨水具備良好的可打印性、機械性能和穩(wěn)定性,非常適合3D生物打印應用。
640-1.jpg (174.51 KB, 下載次數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5-7-8 18:15 上傳
圖 2. 生物墨水的理化特性表征
對3D打印機的溫度、壓力、打印速度等參數進行優(yōu)化,并采用熒光染料標記細胞的方法,研究TC-OS模型的打印過程以及細胞在腫瘤和基質區(qū)域的分布情況。結果表明,成功打印出具有清晰腫瘤-基質結構的模型,且細胞在各自區(qū)域分布均勻。
640-2.jpg (212.36 KB, 下載次數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5-7-8 18:15 上傳
圖 3. 3D打印參數優(yōu)化與模型構建
借助CAD軟件設計微流控裝置,并利用計算流體力學(CFD)模擬技術,研究微流控裝置內的流速、壓力和剪切應力分布情況。結果顯示,該裝置能夠提供與生理條件相似的剪切應力(約49 mPa),可有效模擬腫瘤微環(huán)境的力學刺激。
640-3.jpg (178.56 KB, 下載次數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5-7-8 18:15 上傳
圖 4. 微流控裝置設計與流場模擬
采用活/死染色、免疫熒光染色(如Vimentin、OPN、vWF染色)、DNA定量分析和酶活性測定等方法,研究靜態(tài)和動態(tài)培養(yǎng)條件下TC-OS模型中細胞的存活率、增殖能力及分化功能。結果表明,動態(tài)培養(yǎng)(利用微流控裝置)能夠顯著促進細胞增殖、基質礦化以及血管相關細胞功能,效果優(yōu)于靜態(tài)培養(yǎng)。
640-4.jpg (213.7 KB, 下載次數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5-7-8 18:15 上傳
圖 5. 動態(tài)培養(yǎng)對細胞功能的影響
通過qRT-PCR技術分析基因表達水平,并構建基因互作網絡,研究與腫瘤轉移、骨基質形成、機械轉導相關的基因(如ECAD、NCAD、VIM、RUNX2等)的表達情況。結果顯示,動態(tài)培養(yǎng)能夠上調促進腫瘤進展和機械信號傳導的基因表達,進而增強腫瘤細胞的惡性表型。
640-5.jpg (149.02 KB, 下載次數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5-7-8 18:15 上傳
圖 6. 動態(tài)培養(yǎng)對基因表達的影響
運用Western blot技術檢測蛋白質表達,并對信號通路網絡進行分析,研究機械轉導相關蛋白(如N-cadherin、Vimentin、YAP-1、ERK1/2等)的表達水平。結果表明,動態(tài)培養(yǎng)激活了細胞內的機械信號通路,促進了與腫瘤細胞侵襲和轉移相關蛋白的表達。
640-6.jpg (154.32 KB, 下載次數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5-7-8 18:15 上傳
圖 7. 蛋白質表達與機械信號通路分析
利用MTT法測定細胞活力,并結合基因和蛋白分析(如BAX、BCL-2、PARP-1等),研究TC-OS模型在靜態(tài)和動態(tài)條件下對阿霉素、順鉑、索拉非尼三種抗癌藥物的敏感性。結果顯示,動態(tài)培養(yǎng)的模型對藥物更為敏感,藥物能更高效地誘導細胞凋亡,同時降低了耐藥基因的表達。
640-7.jpg (160.67 KB, 下載次數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5-7-8 18:15 上傳
圖 8. 藥物敏感性測試 研究結論
本研究利用先進的3D生物打印方法,重現(xiàn)了骨肉瘤腫瘤微環(huán)境的細胞和結構復雜性。通過3D生物打印技術,開發(fā)出具有更高生理相關性和結構功能保真度的模型,該模型與原生骨肉瘤腫瘤微環(huán)境高度相似。此外,通過仿生微流控生物反應器引入動態(tài)媒體流,模擬了剪切應力形式的機械刺激,進一步增強了模型的生理相關性。將3D生物打印與仿生微流控裝置相結合,為更好地模擬實際腫瘤微環(huán)境提供了顯著優(yōu)勢,有助于更準確地評估抗癌藥物的療效和毒性。該研究為深入理解骨肉瘤生物學、促進抗癌藥物篩選以及更好地預測藥物反應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。
文章來源: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biomaterials.2025.123267
|